春秋系列:管相治齐 百废待兴

2016-12-30 21:59:18.0

 
00:00/00:00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

上回咱们说到管鲍之交,鲍叔牙对管仲的情谊可谓感天动地。不知您是否也羡慕管仲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呢?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古人常挂在嘴边的义气之言放在今天倒越来越像是一句空话了。唉,世风日下,与古人之情怀相比,我们现在对待情感的态度,大多是彼此利用和相互消费罢了。推杯换盏,面红耳赤,各个豪言壮语,当需要雪中送炭之时,昨日还在称兄道弟的好友,顷刻间便烟消云散了,有时候真是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所以古人有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啊。此话真是真理之言呐!但是还要补充一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交往什么样的朋友。这也是一个因果的关系。

好,我们言归正传。让我们把所有的目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刚刚继位的时候,齐国是一个大大的烂摊子,整个国家都充斥着一种不安和互相猜忌的气氛,大臣对君主不信任,百姓对政府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直接导致了民心涣散,国力退步,军事素养大幅地下滑。

之前与鲁国的一役,齐国虽然大获全胜,振奋了军心和民心,但是整个国家的机构依然是处在一种低迷的运行状态。所以齐桓公上朝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管仲为相,全面开展齐国的改革。那么,什么是改革呢?那就是让你改的时候你不改,那就别怪我革你。

管仲的改革开始了,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政治方面,重新划分和整顿了行政区域,也就是让每一个地区和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体制,避免了浑水摸鱼的情况发生。

军事方面,则强调寓兵于农,详细划分了部队的层级结构,每年春秋辅以捕猎来训练军队。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了,狩猎不就是人和猎物之间的游戏么,这怎么能作为练兵的手段呢?

实则不然,古人的狩猎和今天我们去动物园或者是看动物世界是不一样的,狩猎实际上危险系数是极高的,因为当时尚处于冷兵器的时代,大多是长戈短刀和弓箭,而在狩猎中,弓箭的攻击力是最强的,但是一旦猎物突破了弓箭的射杀,近距离地搏斗,那手上兵器的胜算就小得多了。所以,狩猎需要团队的配合和相互协作。这种以狩猎来练兵的形式一直到清代都没有间断过。

那么,在民事管理上呢?齐国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地迁徙。各地区的人民也要相互团结,做到夜间作战时,只要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敌还是友;白天作战时,只要看到容貌,就能互相认识。这也许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视觉识别系统了。

那么,在经济方面上,管仲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地而衰征”。意思就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来收取不同的赋税,这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吗?这不就是因地而制宜吗?

总而言之,在管仲的大力改革下,齐国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崛起,国家强大才是硬道理啊。管仲把基础建设好了,齐桓公便没有了后顾之忧,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提升国际地位和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了。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把瞄头对准了一个在他称霸之路上的目标,他就是谭国。

谭国是一个小诸侯国,当年齐桓公出逃的时候,曾经到谭国寻求过援助,但是谭国国君见齐桓公落魄不堪,自然不予理睬。等到了齐桓公继位的时候,谭国也没有派人前来祝贺。哎呀,真是不给面子到这个份儿上,那还有什么好说呢?齐桓公一声令下:开打。齐国进攻的号角刚刚吹响,谭国就在春秋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齐桓公五年,宋国发生了争权夺位的内乱,齐桓公敏锐地观察到这是一个可以提高自己在诸侯间威望的机会,于是派人通知了宋国、陈国、蔡国、邾(zhū)国和遂(suì)国等五个国家的国君,达成以齐国为盟主的联盟,合六国的力量来平息宋国的纷争。等到会盟的那一天,陈国、宋国、蔡国和邾国四国的国君都到了,唯独不见遂国国君的影子。为什么遂国没有去呢?

按照当时周朝的礼制,这样有多个诸侯国的大型会盟,历来都是由天子来主持的,而这次齐桓公破天荒地以诸侯身份主持会盟,摆明了不把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此时,聪明人都看得出来,什么结盟帮助宋国,那只是场面上的话,那是外交辞令罢了。齐桓公真正的目的是要他们站队和表忠心。这几年齐国的国力突飞猛进,各国是有目共睹的。偏偏这个遂国眼睛里不揉沙子,还真就不给齐国这个面子。这边齐桓公一看,乐了。为什么呢?正愁找人开刀呢,你竟然把头送上来了,那我就成全你吧。北杏会盟之后,齐桓公当即调集军队,讨伐遂国。

这遂国啊,说穿了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根本谈不上什么战斗力。面对齐国的精锐之师,还没等开始,遂国的士兵们便一哄而散了。这也算是一场历史战争的笑话了。

公元前681年,遂国被灭。

此时的齐桓公站在高耸的城楼上之上远眺,心中暗想:万里中原,谁将主宰沉浮?

好,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儿,欢迎您在明天继续关注闻古知新的春秋系列。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