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今天接着来聊春秋的故事。
齐襄公死后,因为没有子嗣,继位的齐国国君人选自然就落到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身上。
由于公子小白领先公子纠一步回到了齐国,并且继位了,因此鲁庄公计划落空了,恼羞成怒,竟然大兵压境。而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此时也在各为其主的情况下遭到了严峻的考验。
齐桓公不愧为一代霸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已经料到倘若自己继位做了齐国的国君,鲁国势必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极有可能趁自己立足未稳之际,趁机攻打齐国。
于是齐桓公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肃军纪,调整军备,布下重兵扼守要塞和据点。齐国上下做好了一级战备和站前的动员工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无坚而不摧了。那么再看鲁国,连日来长途行军,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当面对准备充足的齐军,在心态上就处在了下风,加之这场战争对鲁国的将士而言,缺乏一个充足的赴死理由,为了别人家的事,送上自己的命,似乎不太值得。由此一来,鲁军的战斗力便大打了折扣。一番厮杀之后,鲁军大败而回了。
鲁国这场因为领导拍脑子决定的战争结束了,而齐国的计划则刚刚开始。
齐桓公见到占领的先机,鲁国此时必定是军心涣散,痛打落水狗这个事儿是绝对要干的。于是齐军长驱直入,把鲁国都城曲阜围了个水泄不通。并且放出话来:“鲁国只要交出公子纠的项上人头,齐国便可退兵。”
鲁庄公这会儿可是冷静了,烽火连天化作了袅袅炊烟。公子小白继位已经是事实了,公子纠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如果僵持下去,对鲁国实在没什么好处。想到这儿,鲁庄公脸一沉,对待身边的侍卫说:“把公子纠给我杀了……”,多么残酷的现实啊,昨天还在和你称兄道弟,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前行呢,今天就已经成为水火不容的杀身仇敌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那还用说吗?当然是利益和实力了。实力是你被别人认可的基础和被出卖的底价,而利益则是一个竞价的过程。有人出五万,让我出卖你,我不干,因为咱们是兄弟!有人出十万让我出卖你,成交!马上成交!因为你在我心里的底价只是五万而已。
所以说,情谊也好感情也罢,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你自身的实力与价值。倘若你是个宝贝,那傻瓜才会背叛你。这也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差距所在了。
鲁庄公面带微笑地献上了公子纠的人头,并且买一送一,把管仲也给送出去了。
此时,在齐军的营帐内,鲍叔牙正在和齐桓公谈话。鲍叔牙说道:“大王,您觉得管仲这个人怎么样啊?”齐桓公一听这气儿就来了:管仲不就是暗算我那个卑鄙的小人吗?于是咬牙切齿地说道:“我恨不得把他扒筋抽骨,车裂之刑。”听完,鲍叔牙赶忙摆手说道:“我知道大王心中有愤怒,但管仲乃是旷世之才,治国之栋梁啊,大王若想成就霸业,必须得此人相助才行啊。”听完鲍叔牙的话,齐桓公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先生经韬伟略,我有先生一人就足够了呀。”鲍叔牙接着说:“我的才能与管仲相比,十分不及一啊。管仲昨日能射大王的衣钩,明日便能为大王射得天下。希望您不要为了一时的意气而错杀了贤才啊。”齐桓公听后眼神落在了鲍叔牙的身上,心中暗想,眼前的鲍叔牙真乃心胸豁达坦荡之人,不由得心生敬意,赶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先生看人的眼光自然是不会错的,那就按照先生的意思办。”
大贤呐,真真是大贤。鲍叔牙的坦荡胸襟不谋私利,古今又有几人能与之比肩呢?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发生在1925年的一段故事。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组建,聘请了四位大师担任导师,他们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其中,陈寅恪先生的学历是最低的,毕生只有一个相当于高中的学历。而陈寅恪先生之学之才而是当时放眼世界无人可出其右的“百年难出的一位大师”。当清华领导提出因为陈寅恪先生学历过低的时候,梁启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人都说我梁启超著述等身,与鹤寿先生相比,不及鹤寿先生的三百字。”
什么是大师?有此等胸襟坦荡,实事求是成就对方的才是真正的大师。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那是因为皆属小人之争啊,同行相亲,那是彼此皆有仁德之心,坦荡之道。
大师一词是不能随便叫的,更不能僭越拿来粉饰自己。大师,是一种精神,是世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好,我们话说回来。经此一役之后,齐桓公神威初显,齐国上下一扫之前齐襄公统治的阴霾,士气大增。在鲍叔牙的授意下,齐桓公亲自出城迎接了管仲,并且把管仲奉为上宾。齐桓公何等之礼贤下士啊!何等之举贤任能啊!如此英主,何愁齐国不兴。
咱们再说管仲,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宫廷,急忙下跪请罪。齐桓公上前,将管仲扶起,并赐予上座。二人彻夜长谈治国强兵的策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就在第二天一上朝,齐桓公竟然宣布任命管仲为相,全面负责全国的政治改革与实施。
而鲍叔牙则在举荐管仲之后,自己甘心位居管仲之下听其指派。感佩呀,真真叫人感佩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易得,鲍叔牙之贵人实属难求啊。什么是贵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贵人的典范。多年以后管仲与人谈及此事的时候,长叹一声说道:“生我的人是父母,而在这世间真正了解我的就只有鲍叔牙一个啊。”
虽然鲍叔牙在治国的才能上不及管仲,但他凭着高尚的品格,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朋友的忠义,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得此友,夫复何求啊?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我们明天接着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