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管鲍之交1

2016-12-28 23:34:36.0

 
00:00/00:00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准时守候闻古知新,也希望您在收听我们闻古知新的同时给出您的建议,让我们更加愉快地去了解历史,并且将历史当中的感悟能够学以致用。

上回咱们说到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在莒国卧薪尝胆,虽寄人篱下却一刻不曾忘记国家人民。在这段时期,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在公子小白左右,替他分担压力和痛苦,他就是鲍叔牙。

鲍叔牙是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管仲的好朋友。在年轻的时候,鲍叔牙和管仲曾经一起凑钱做生意,也就是我们所谓今天讲的合伙儿吧。管仲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出的本钱也比较少;鲍叔牙家里还算富裕,因此出的钱也就比较多一些。管仲聪明过人,擅长经营,在他的打理下,俩人的生意也算红火。可是每次赚了钱,管仲都会多分给自己一些。有人看不惯私下里对鲍叔牙说:“你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傻呢?”而鲍叔牙却认真地回答道:“管仲家里贫寒,还有一个老母需要供养,如果可以帮助到他,我开心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怪他呢?”而管仲听后深为感动。

鲍叔牙如此广阔的胸襟令人动容,反观今天的社会,别说是朋友了,就是亲人老子和儿子也照样为了钱财吵的不可开交。富贵财富地位被放大到极限,人们的道德水准也在不断地下降。失去了良心、温度和情怀的生活,势必也只剩下了沟壑难平的欲望和唯利是图的行径。古时如此,当下亦是如此。就如同我们在一线城市里面除了口中所讲到的官二代、富二代,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就是拆二代。我亲眼所见,有多少家庭昨天还在红红火火,而第二天却为了争夺房产打得不可开交。老人家身体本来健康,就是由于这一吵一闹,撒手人寰了。想想来,争的到底是什么呢?

好,我们话说回来。在管仲的建议下,鲍叔牙入朝为官,两人分别担任了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家臣谋士。并跟随自己的主公逃到了鲁国和莒国。

齐襄公去世后,齐国发生了内乱,群龙无首。由于齐襄公没有子嗣,国君的人选自然就落在了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身上。此时在莒国避难的公子小白看到了希望,他和鲍叔牙商量后,决定立即回程。而另一方面,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在管仲和鲁庄公的支持之下,决心回国与公子小白一决高下。

自古以来对王位的争夺都是不讲仁义情面的,管你是父子还是兄弟,阴谋阳谋并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了。为了能让自己的主公公子纠继承国君之位,管仲想到了一个“阴招”,他没有跟随公子纠一路回到齐国,而是带了几个人偷偷的埋伏在公子小白的必经之路上,待发现公子小白踪迹之后,管仲偷偷地拿出了弓箭,搭弓上弦,瞄准了公子小白,“嗖”的一声,利箭射出了,公子小白应声倒下了,管仲大喜,认为公子小白必死无疑了,随即率领着部下连夜返回,向公子纠报告了事情的经过。想到公子小白一死,再没有人和他争夺王位了,于是公子纠心花怒放,命令部队不急于赶路,一边欣赏沿途美景一边畅想着自己坐上国君宝位之后的生活了。本来计划是很周全的,但是百密而一疏啊,管仲犯了一个错误。管仲那一箭不偏不倚地正好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

古人的衣服是没有扣子的,为了防止脱落,都是用铜制的挂钩系好。所以射到衣钩上的这一支箭,根本没有伤到公子小白。您瞧瞧,一个人为了理想努力,如果达到了极致,真的是连老天都会帮他。一箭射出,公子小白立即意识到有人要杀自己,佯装中箭倒地,这样骗过了管仲。

管仲离开之后,公子小白从地上坐了起来,不慌不忙面不改色地说了一段话:“如果管仲还知道我还活着,一定会再回来杀我的,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了。”您看看,什么叫做大将风度?真是泰山崩塌之前,面不改色啊,此等胸襟非霸主而无所有了。

齐国群臣见到公子小白回来了,心里都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公子纠受鲁庄公的恩惠,如果他做了齐国的君主,齐国以后势必会受到鲁国的钳制。于是当下拥立了公子小白为齐国国君,史称齐桓公。

还在路上的公子纠和鲁庄公得到了这一消息,真是懊恼不已啊。鲁庄公此时一想,一不做二不休,反正跟齐国已经是水火难容了,干脆先下手为强,趁着齐桓公即位不久,根基不稳干脆先行发难攻打齐国。于是赶忙调集大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齐国城下。

大兵压境,齐桓公当如何处理呢?管仲和鲍叔牙看似越走越远的友情,又当如何挽回呢?我们明天接着聊春秋。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