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千年跌宕,思辨曲直于今。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欢迎各位关注闻古知新。
上回咱们说到,楚国国君熊通采纳了贤臣斗伯比的意见。先是以结盟为由,使随国在周边诸侯国间的政治影响和诚信度降低了;而后成立并召开了以楚国为盟主的战略同盟会议,进一步确立楚国在周边诸侯国之间的主导地位与话语权,完成了“喧宾夺主”的角色转换,彻底孤立了随国;再以“破坏区域和平”的名义,组织多国“维和部队”进行讨伐。
斗伯比的三部曲,可谓招招致命,却又不露声色,真真是一代奇才。反观随国国君,自己缺乏政治敏感度也就罢了,又要重用一个腹无良谋,颇有谄媚之功的少师,而疏远大贤季梁。与其说是斗伯比的奇谋致胜,不如说是随国自毁城墙。
由此可见,楚国强大是外因,而内因的“亲小人而远贤臣”才是究竟所在了。如同现在的一些人,遇到问题总是强调他人如何、如之何了,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似乎证明自己完美无缺是最重要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卸给他人。其实,一切问题都源于自身,少一些抱怨和自以为是,多一些自省,才是智慧与成功的因素。
我们言归正传,楚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随国城下,随国大致的位置是在今天湖北省的随州一带。
见到楚军兵临城下,随侯颇为紧张,马上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商议对敌之策。大夫季梁第一个发言:“主公,楚军的骁勇善战乃众知之事,万不可轻敌,更不可出城迎战。我们应当以防御为主,并派使者快马突围,去向中原诸侯国求救,中原诸侯国不会坐视不管,因为“唇亡齿寒”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倘若我们随国被灭,接下来的就是他们……”
“真乃匹夫之见呐!”没等季梁说完,大夫少师插话道:“敌人来犯,不为主公出谋划策,反倒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你居心何在啊?”
大夫少师阴阳怪气的接着说道:“好好好好,你不要说了。你季梁胆小怕死,但我随国将士却是忠勇不惧。”少师转过身来对随侯说道:“主公,楚国的什么骁勇善战,那不过是市井传闻罢了。我曾去过楚国的军营,所见楚国兵勇多为老弱病残,连所用的武器都不是统一的。还有……还有,还有一些人拿着锄头!这样的军队怎么敌我随国将士?再说,楚国若真是强大,他还需要拉上一些诸侯来帮凶站台吗?这充分说明,楚国惧怕我们随国。况且这些诸侯国都受到我们随国多年的恩惠,一定不会助纣为虐的,主公。”
“恩,少师大夫说的有道理啊!”随后点头附和道。
如此一来,少师更加激情万丈了:“主公,蛮夷楚国不足为虑,我愿率军迎敌,定叫熊通有来无回!”
“好!有少师大夫此等贤臣,真乃我随国之幸啊。”
见到这两个昏庸的人一唱一和,真是把季梁急的满身是汗呐。于是他冒着僭越的大罪赶忙插话道:“主公,万万不可呀!楚国之骁勇绝非浪得虚名,万不要听少师之言呐!”
“好啦好啦,我意已决不必多言,派少师大夫出城应敌!”
哎!昏君加昏招哇!季梁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此时也是无能为力了。
公元前704年,楚随两国的战争上演了。两军对垒旗幡招展,烈马强兵各摆阵型。自商周时期开始,战争中主要的攻击武器就是战车,源出《周礼》的《考工记》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到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对战车的配置和战术开始有了很大的改进,并不是那些无良影视作品那般,冲进去进行毫无战术可言的厮杀。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古代战车的基本配置和战法。
首先,一辆战车上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必须都是贵族的子弟,而且经过严格的训练,拥有军官级别的武士,也可以称作“甲士”。三人各司其职,在作战的时候相互协同,拥有极高的默契度。这也许就是最早的团队形态吧,而且是同生共死的团队。倘若其中一人失职或是贪生怕死,那么另外两个人必定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由此,这三个人组成的战车又称作“乘舆”(shèngyú)。
这三个人分别是:位于战车中央的为“御”,主要是负责驾驶战车,除了要求有极高的驾驶技术以外,还要有很清晰的战略战术以及进攻和撤退的路线,技术含量相当之高;位于战车左侧的名叫“射”,主要负责用弓箭进行远距离的射杀打击,和狙击对方的指挥官。不仅要求勇猛无比,还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战车的右侧称为“佑”,手持长戈(gē)和盾负责近距离的搏杀,其力量和勇猛绝不可小觑。
这便是《周礼》之六艺,也就是后来至圣先师孔子开班私学所传授的六艺,哪六艺呢?“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的部分,可见在当时是犹为重要的。当然这六艺的学习在当时也是贵族阶级的专属了,平民是绝对没有机会的。
战车后面的叫“卒”,每辆战车后面的“卒”有多少呢?学术界的说法不一,那么按照史料上的记载, 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四两为一卒,这样简单计算下来 五个人称其为“伍”,当然是队伍的伍。那么五个伍便是一两,那也就是多少人呢?是二十五人。如果是四两为一卒的话,那就是100人。依照秦始皇兵马俑为参考蓝本:“每两”20人,每辆战车配备的兵勇是4两,也就是八十人。以此计算,在春秋时期,一辆战车后面的兵勇应该在80人到100人左右。当然这个您只是听一个大概,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史料研究。因为在这方面的定论,学术界尚无准确的说法。
而且在春秋时期,出兵多少并不是以人数来计算的,而是以战车的数量。就如楚国和随国两国的战争,双方各出了大概一百辆战车来结算的话,这场战争的规模大概是在两万人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国有“千乘之国”的说法了。其实并不是只有四千辆车。那么按照这个计算的话,我们可以想象齐国当时的军队规模了。
好,我们把话题说回来。楚随两国的战争已到了剑拔弩张之势,到底是孰胜孰负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双方都输不起。随国若是输了,不仅颜面扫地而且在汉东将无法立足。楚国若是输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楚国一家亲”联盟不复存在的同时,熊通的称王之路也将就此夭折了。
看着双方的战阵,斗伯比口中轻声的说道:“楚国的称王之路,将无人可挡了。”为何斗伯比如此胸有成竹呢?他又有什么妙计于胸呢?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