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诸位关注闻古知新。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春秋楚国的故事。
上回咱们说到楚国国君熊通不满足于甘居人下做一个小小的子爵,他想称王,称王意味着什么呢?直白地说,就是搞分裂,要和周王朝分庭抗礼,脱离周王朝的统治,他要独立建国了。正在熊通激情澎湃的时候,大臣斗伯比进言,让熊通先不要称王,并献上了一条妙计。
斗伯比在春秋时期,可谓是智者,一位货真价实的高人。他的智谋可以和郑庄公的谋臣祭[zhài]足比肩。
“大王,依我看,您称王的时机尚未成熟,若此时轻举妄动,恐怕会事与愿违啊。天下百姓是不会支持一个搞分裂的政权的。”
“照你这么说,我楚国只能一辈子做一个小小的角色不成?!”
“非也、非也,大王莫急。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称王,又不顶着一个分裂的帽子,还可以给周朝一个台阶下。”
“你就别卖关子了,说说说,快点说!”
“我这个办法就是,一国两制。”
什么?一国两制?这么现代的词儿古时候就有了吗?其实,您别误会,一国两制这个词是现代词语,但是这个概念可不是现代首创的。春秋时候就有了,到了契丹人建立的辽的时候,也曾有过一国两制的治国手段。
“快快快快快,你接着说”熊通催促道。
“大王,我们可以让周朝封我们为王,并且由我们来管理统辖楚境的子民,我们依然是周朝的统一管理。当然,这也是给周朝一个台阶下。这样一来我们双方都有面子,而且我们在其他诸侯国面前也就高人一等了。”
“哈哈哈,高!实在是高!这个好,我喜欢!”
计划是拟定好了,接下来就是实施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事儿是不能楚国派使者去周王朝的,假若直接去周王朝谈,不但谈不成,搞不好还会招来诸侯联军来讨伐。必须有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才行啊。
“大王,我们需要一个说客去周朝传话。郑国是我们的邻国,但郑国国力强大,他未必肯给我们这个面子,而在我们的东北方有一个“随国”,是侯爵,与周朝关系素来甚密,不如我们让他去充当这个说客。”
“当然,我们就这样前去让随国帮我们作说客,他们是一定不肯的。所以,我们先以战略同盟的角度去和他们签一个盟约,一个一体化的战略计划。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相互的利害关系。顺便,我们在他们那儿再部署个萨德导弹系统什么的,当然,我们也不是真的要保护他们。倘若他们不肯,那我们就刀兵相见,打到他俯首称臣为止。到那时,无论他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去作这个说客了。”
斗伯比稍作停顿后又说道:“大王,这样做还有另一层用意,以随国为例,让中原那些诸侯国看看我们楚国的军事实力,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高!实在是高!”熊通兴奋地拍着斗伯比的肩膀,眼神中透露出君临天下的喜悦和无法掩饰的激动。
当文明遇到野蛮的时候,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楚国虽处南蛮之地,但其祖上都周朝的臣子,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文明的归属感。随国虽说是个小国,但人家也是堂堂的侯爵,也是中原的诸侯。
一番商议策划之后,斗伯比给出了一个先礼后兵的方案,也正是这个方案,让楚国踏上了称王之路……
斗伯比的计划是什么呢?随国会乖乖地就范吗?我们明天接着说。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各位关注闻古知新,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收听和订阅闻古知新的往期内容。
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