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周平王东迁

2016-11-30 13:51:58.0

 
00:00/00:00

从普世的价值角度来说,人人皆有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想法,也基于此,只要有人、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对比与竞争,也便有了荡气回肠的精彩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残酷,春秋时期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上期我们讲到周幽王为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因申侯勾结犬戎,大军进入镐京落得个国破家亡,身首异处。

周幽王死后,周幽王之子也就是申侯的外孙“宜臼”继位做了天子,这便是后来的周平王。申侯虽然达到了个人的目的,但随之而来的难题便是犬戎了,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犬戎大军入镐京后是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得到好处后仍不肯退兵。若不是各路诸侯前来解救,恐怕犬戎真要在镐京颐养天年了。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犬戎”,犬戎其实是对待活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的游牧部族的一种轻蔑之称。一直到了唐代,中原的民族仍把一些西北游牧民族称为“犬戎”和“戎狄”。关于“犬戎”名字的由来,史料上也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较为客观可信,这与犬戎对待长生天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对狼图腾的崇拜有关。

咱们把话说回来,犬戎虽然退兵了,但隐患尚在,镐京城内是一片狼藉败落不堪,加之百姓的怨声载道,周王室的威严尽损。经过朝臣们的商议,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洛邑在哪呢?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至此,西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东周粉墨登场,也拉开了春秋的大幕。

迁都这项国家战略工程,自然需要人马钱粮和强大的保卫工作,若在迁徙的途中出了闪失,那可是万万不能允许的。可召集诸侯前来的命令发出,却迟迟不见诸侯回应。其实,这其中不仅因为“烽火戏诸侯”害得大家颜面尽失,更因为各路诸侯看到了周王室的衰落,也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最终,只有小国秦国的国君秦伯带兵马来镐京护送周平王东迁。

和大家分享一个历史小常识,从周代延续下来的官爵制度共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公”的爵位最高,一般是指王室受封,比如虞国的国君就是周文王的弟弟,即被受封为“公”;其次是“候”,一般指诸侯,如齐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均被封为侯爵;第三则是“伯”,比如秦国的国君“秦伯”;第四等为“子”爵,比如越国称“越子”、吴国称“吴子”;第五等也是最后一等被称为“男”爵,在《春秋》中记载的只有许过被称为“许男”。

话说秦伯,他和各路诸侯一样也接到了周天子的命令,并且洞悉到各路诸侯的心思与打算,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周王室干了几件非常丢面子的糊涂事儿,但周王室的威严尚在,虽有个别诸侯心生二意,也绝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僭越过格的事情,周王室此时正是需要有人表忠心和站队的时候,对秦国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若和中央政府搞好关系,为秦国以后的地方建设则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况且护送周平王去洛邑的投资并不大,所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只是停留在流言蜚语的层面,并不会有不可控的情况出现。想到这里,赢开觉得,这个让秦国在众多诸侯中上位的机会,决对不能错过。更何况,秦国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先决条件——秦国距离镐京最近。

以往想和周王室中央政府的领导见面,根本没机会,秦国地位很低,况且处在不发达地区。除了全国性的会议以外,若想单独被中央领导召见,那是非常困难的。

一番悉心准备之后,秦伯带着人马和土特产出发了。不出所料,周平王安全抵达洛邑后,立刻封赢开为秦侯,并告诉他,如果可以将被犬戎侵占的领土夺回,都可以划为秦国的版图之上。此后,秦国开始招兵买马、改革兵制、勤练本领,与犬戎的战争中接连获胜,不仅收复了被犬戎所占的土地城池,还赢得了大量的资源。

说到这儿,各位也许会有疑问,我们听说过秦始皇嬴政,这位赢开貌似没怎么听说过。其实,赢开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位秦伯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秦襄公。正因为秦襄公的审时度势,以其敏锐的政治和战略眼光看清时局,力排众议护送周平王东迁。

秦国的崛起与强大还要感谢另外一位对手,他就是犬戎,在与犬戎数百年的战争中,磨砺出秦国将士的骁勇和胆识。也正是秦国将士这种根植于血液中的尚武精神,为数百年后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伯赢开身上,我们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有“对手”未必是件坏事情,对手的强大与否往往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正如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强大并非不可战胜,这取决于你对强大的理解和领悟。”

假若把“强大”看作是不可战胜的困难或是借口,那结果必然是逃避与妥协。若换个角度,也许它就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如同家喻户晓的那首歌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强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出来的,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成功者的光环上,羡慕不已。实际上,每一道光环和赞许的背后,都是汗水与血泪的凝结。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那是因为真正渴望成功的人,从来不随随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