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条 “农民工兄弟怕弄脏地板,拖鞋取钱”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农民工善良的举动,让我们唏嘘感慨。他可能文化程度并不高,读书也不多,每天扎根在这个城市最苦最累最脏的角落,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能够时时为别人着想,他的举动让我们肃然起敬。
读书不多、学历不高的的农民工兄弟,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尊重。而偶尔在地铁和公交上看到那些衣着光鲜的文明人士,因为抢一个座位或是踩了别人一下脚而出口伤人的行为,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禁会想,都说读书是用来求知的。可真正的求知,却从来不是单单的读书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工作中培养起来的一种价值观。
真正的求知,与我们看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是富或是贫穷,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是能够反省自身,探究人生的本质,如同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用他的一生讲述了这个道理。
惠能大师,是我国禅宗的六祖,他与先哲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惠能大师的父亲早亡,家境贫寒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大师打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感悟。于是去黄梅双峰山拜谒(yè)五祖弘忍禅师为师,开始了学佛生涯。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弟子百余众,以大弟子神秀大师为其翘楚。为了传承禅宗之衣钵,一天,弘忍大师让众弟子做一首偈[jì]子,也就是一首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于是大弟子神秀在墙上写道:“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大意是,要时刻的反观自己的内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抵御诱惑。弘忍大师看到后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真正领悟其究竟真谛。
当时的惠能一直在伙房做舂[chōng]米的工作,由于慧能大师是文盲不识字,他只好让同修把这首诗读给他听,他听完之后随即回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超然出世的态度,其大意是,世界和内心原本都是虚无的,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之说。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决定将衣钵传给惠能。为了防止他人加害惠能,于是便让慧能连夜下山。经过了十五年的隐居和历练,惠能禅师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成为后世公认的禅学正宗。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六祖惠能大师其实是不识字的,但他却依旧能够参悟佛法真谛,成为了一代圣人。所以,对于求知,读书只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知,从来不只单纯得知识,而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明辨是非、通达究竟的判断力。
因为知识永远无法穷尽,况且知识只是帮助我们人类了解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方法之一,并不能把知识作为了解真理实相的究竟本真了。拥有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才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知善恶、名礼节,懂得自己真正追求的价值所在,才不会在繁杂的信息中迷失自己。
知识是无限的,而生命却是有限的。要想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那份从容和通透,那唯有依靠觉悟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