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千百年来中国人讲究得体适度,正如《礼记》中《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说到“得体”,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知美丑”。其实 “美丑”并非是一个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审美之度。如果过了这个度,美则不美,反而贻笑大方了。
庄子在《南华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末期,今天的浙江诸暨(jì)有一位婀娜少女可谓天生丽质,其容貌倾国倾城。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经写诗赞曰道:“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西。”她便是中国历史上有“沉鱼”之称的绝色美人西施。
西施因有心口绞痛之疾,每当旧疾发作之时,西施就会纤眉紧促,手捂胸口,这种神态在旁人看来竟也妩媚动人,别有一番风韵的。距离西施家不远的东村有这样一位姑娘,因为这位姑娘经常听到别人讨论西施之美和那种楚楚动人的媚态,于是认其为美便拿来模仿。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的赞美反而得来众人的讥笑。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东施效颦”了。
也许有人会说东施不过一个丑女,怎么能学到西施的神韵呢?其实,并不是东施相貌丑陋学西施不成,更多的是因为她做了不符合自己特质的事情,从而“丑化”了自己。
西施之“美”源于符合她本身的气质,东施之“丑”源于她错误的模仿。我们在嘲笑东施不自量力的时候,何尝不想想我们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呢?
正如当今社会一般,有许多人已经分不清真正的“美”到底是什么。他们把标新立异作为“美”,把凸显自己与他人不同做为一种时尚。此等之行径与东施比起来,我想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首先认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适合自己才可以称其为美。中国有句老话:预知美丑,先知三合。那么这“三合”指的是哪 “三合”呢?
首先一点是要合时令。“合时令”就是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那便不是文明,而是一种野蛮和粗鄙。让我觉得很莫名的是,经常可以在冬天看到很多女孩子穿着短短的裙子,而在夏天却又看到头上戴着厚厚的毛线帽子。如果以无知和粗鄙作为一种时尚,那我想这种时尚的源头应该就是“野蛮”。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不理解现在的社会,为什么会喜欢“内衣外穿”。里面穿很大的一个长衫,外面却穿着短衣短裤。其实这也还好,有人直接把里面的也省去了,穿上一个小肚兜、小布褂就上街了。倘若这也是流行时尚,那我倒觉得这是一种道德败坏的开始!”尽管朋友话说的比较直,但我觉得却不无道理。
中国人讲的 “三合”的 第二合便是符合身份。什么样的身份穿什么样的服装。军人有军装,学生有校服,在职场工作的朋友自然也要穿的得体。
最后一合讲的便是符合 “场合”。在不同环境里,一个人的穿着可以给对方留下不同的印象。例如,与人洽谈会面穿上穿T恤衫、人字拖就会给人拖沓、随意之感;如果参加宴会或是庄重的场合,穿的太过花哨就会让人反感,有轻浮之嫌。
所以,我们说“得体”,找准自己“美”就是一个标准。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材而施教”,才是真正的“崇尚经典,彰显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