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几位企业界的朋友品茶聊天,在谈话之间,大家聊到了“人”与“人才”这个话题。其中一位仁兄说道:“大家都是人,最冒尖的就是人才。”这句话可谓话糙理不糙:“人才”的“才”字,在古汉语里边,最初的意思是冒出头的草芽,而人才也必定是在修养、智慧和能力方面高于常人的人了。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大夫,名叫蘧瑗(Qú Yuàn)。他是孔子的好友,孔子曾经在多次周游列国期间,求助于蘧瑗。不仅如此,蘧瑗还因其一番珍惜人才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在刘向的《说苑》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次,蘧瑗出使楚国,席间楚王问道:“先生,寡人且问你:‘如今天下哪一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呢?’”蘧瑗答道:“要说人才最多的国家,那毫无疑问,就是楚国!”
听闻此言,楚王大喜。然而,蘧瑗却神色一变说道:“楚国虽然人才很多,但是,楚国却不会任用这些人才。”
楚王惊讶道:“先生何出此言呢?”蘧瑗说道:“伍子胥本是楚国人,才干过人,然而却逃到了吴国,他到吴国,吴王拜他为相。随后发兵攻打楚国,不仅如此,还把楚平王的墓给毁了。伍子胥是楚国人,却得到了吴国的重用。衅蚡(fén)黄也是楚国人,却逃到了晋国,晋国的国君命他治理七十二县,他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衅蚡黄虽然是楚国人,却在晋国得到了重用。”
楚王听到这里,羞愧难当。蘧瑗紧接着又说道:“我奉命前来出使楚国,在出使的路上,遇到了我的故交好友公子皙。他也是楚国人,也颇有才干,可他现在也正在离开楚国的路上。”
蘧瑗的话音刚落,楚王连忙起身,恭敬地为蘧瑗深施一礼,并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追上了公子皙,恭恭敬敬地将公子皙请回楚国,委以重任。
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社会如参天大树,那么人才便是水源。在人才外流现象颇为严峻的今天,重视人才,留住人才,应当是社会的共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G集团人力资源部有一名专门做签证服务的小伙子,仅签证这一项工作他就做了三年,经验颇为丰富,得到了部门主管的肯定。
一次,G集团选聘中层管理人员,他的名字赫然列在候选名单上。可是,对于该让他去哪个岗位任职,高层管理人员意见不一。有的说:“他来自人力资源部,就管人力资源吧!这毕竟是他最熟悉的业务。”也有的说:“他的口才不错,交际能力强,让他跑销售不错。”
此时,在场的女董事长说话了。她说:“应该让他下到车间当分厂厂长。”在场的人十分不解,大家纷纷问道:“他既不懂技术也不懂生产,让他去那里不是赶鸭子上架吗?”董事长说:“让他下车间做分厂厂长,一定不会乱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个人能不能胜任一项工作,关键看他肯不肯学习。而他,是个特别懂学习的人。”后来,这个小伙子被董事长分到了一个分厂做厂长。他不懂就问、善于学习,两年后由于工作出色,被提升为总经理。
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G集团的董事长,就无疑是一位善于发现金子的人。
欲受到器重,你必须首先是一块“金子”
国家唯有任人唯贤,才可以长治久安。企业亦然,要任人唯贤,才可以走向兴盛。
自古以来,从来不缺少璞玉,只缺少善于将璞玉打磨成美玉的决心和毅力。
人才往往不是天生的,人才是由自身努力塑造,并被伯乐所发现的。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朋友抱怨:“不如自己的人都月薪过万了,为什么自己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给我的任务太过于繁琐或者领域陌生,我怎么可能做好?”“年底工作忙,年终奖那么少,为什么升迁没有自己?”
与其抱怨,不如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解决掉眼前的问题?
与其仰望别人,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高度;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思考自身不足。
如何让自己成为金子呢?方法很多,在这里,我们提几个小的建议:
利用碎片时间,如把坐马桶、挤地铁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
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做有利于自我提升的事。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网游和逛街。诚然,适当的游戏或者逛街可以舒缓一周的疲劳,但是过度沉溺,就会使得自己更加疲惫。
多多锻炼。抽不出时间锻炼,就要抽出时间生病。如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多攒攒“本钱”吧。
遇到事情换个角度思考。凡事不走极端,才会柳暗花明。
浅见:人才,先成人,再成才。人才的出现,是内外因共同推动的结果。重视人才的人,可以兴邦、可以安国,也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稳脚跟。作为个人的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能动精神,先让自己成为“才”,进而,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