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力排众议,任用了一位颇有争议的人主管齐国的农业,这位能臣名叫甯戚。
在齐国朝廷里,很多人反对任用甯戚,纷纷进言道:
“甯戚不是齐国人,而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就在齐国的西南。况且卫国这些年动荡不安,国君卫惠王一度失去王位,逃到了我们齐国,这正对齐国有好处。可是,如果您要任用一位卫国人做齐国的重臣,那就恐怕对齐国就有威胁了。若大王您一定要任用这个卫国人做我们的齐国宰相,不妨先了解一下他的底细,再任用也不晚。”
齐桓公听后大笑道:“我不能因为他是卫国人,就对他不信任,派人打听他的底细。否则的话,我就会因为一些小的不尽人意之处,忘却了他身上大的美德。”“以其小恶而忘其大美”,这正是许多君主无法得到人才的原因。
齐桓公说完,赶忙亲自去见甯戚,要为他加官进爵。待他赶到甯戚的家中时,夜色已深。齐桓公亲自举着火把,来到甯戚门前,并亲口相邀甯戚做齐国的大司田。于是,甯戚与管仲、鲍叔牙、隰朋、宾须无一起成为了齐桓公身边重要的辅佐者。齐桓公不问出身、重用能臣,建立了一个人尽其才、士气高昂的领导班子。于是,齐国在十年之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
识人用人,是一门颇为深奥的学问。我们应向齐桓公学习“不以小恶而忘其大美”的用人之法,但必须有个附加条件,那就是人品。若有品德上的缺失,即便是拥有再大的本领,也无法弥补这个致命的缺陷。
提携良才,何必看出身?
1982年,香港电影制片人夏梦,在监制影片《投奔怒海》时,提携了一位初出茅庐的演员。
这位演员,1961年9月生于香港新界。
他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以卖稀饭、炒面为生。
小时候,他一家住在老旧的小屋里,屋内挤了10个人。上学时,他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帮父母卖炒面;放学后回到家,又得帮父母干活,每天要洗三四百个碗,直到晚上十点之后才开始写作业。小小年纪,每天却只有5个小时睡觉。
在中学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校内剧社的表演,学习戏剧知识;后来到香港电视广播公司参加艺员训练班,从此走上演艺之路。
夏梦在《投奔怒海》电影中,不计其出身之贫寒,不计其演艺经历之不足,仅仅看中他的才华和潜力,启用他饰演美军翻译官;他凭借该片,踏入影坛,并且一举获得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
这位新演员叫刘德华,是享誉两岸三地的影帝和歌坛天王。2016年10月,夏梦去世,刘德华感念夏梦对他不问出身、只看才华的提携和栽培,说道:“她是在我生命中不能忘记的一个贵人。她选择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英雄不问出处,任贤莫拘门第。
若是千里马,何必在乎出自于哪个马厩?
韩信在没有遇到刘邦之前,只是默默忍受胯下之辱的书生;诸葛亮在没有刘备之前,只是躬耕田垄的隐士;方文山在没有遇到吴宗宪时,也只是一名管线安装工。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金玉华堂未必都是栋梁;珠宝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东西,却也有买椟还珠的笑话。
既然是英雄,何必再乎出身,在乎别人的眼光。
在看人待物时,不要因为他们的外表或是出身,就加以判断,而是应该看他们的能力和才干。
对于自己,也不要因为出身就自怨自艾。因为出身是我们每个人没有权利选择的,但是未来的路却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住在陋巷无人知的感伤,自古皆有。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要相信,你若是千里马,总会遇到懂你的伯乐。
如今网上总有一类言论,总说“现在是个拼爹的时代”,或说“百般努力不如有一个好爹”。
然而,出身从来都不是永恒的标签,因为,英雄是从来都不问出处的。
浅见:明代诗人杨基曾在《感怀》诗中写道:“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愿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也不戴有色眼镜对己,不因为别人的出身来区别对待,也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妄自菲薄,这才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