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庾信,生于南方的梁朝。他自幼聪敏而博览群书,年纪稍长,便担任了东宫学士,深受皇帝的恩宠。
后来,庾信奉梁朝皇帝之命,前往北方,出使西魏。就在他出使期间,西魏大军一举南下,灭了南梁。庾信便失去了祖国,只有长期留居在北方,此后再也没有返回故土。
西魏虽然灭了梁朝,然而西魏的朝廷却颇为器重庾信,封他为车骑大将军。后来,西魏被北周所灭,而北周朝廷也非常地善待庾信,将庾信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尽管庾信高官厚禄,但他居留北方的二十八年间,无不怀念着南方故土。
庾信将他对祖国的思念,写在了他的作品当中。他在《征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诗中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怀念。“饮水思源”这个成语,也便出自于此,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本,不应该忘记生养自己的故土和亲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码头上的思念
星期天,细雨迷蒙的码头上,一位青年独自伫立着。
他叫柳大志,在北京当Eclipse程序员。因离家太远,家乡在黔西农村,交通不便,回一趟家要费上两三天时间。他曾给父母买过手机,可是父母没用过,不舍得用,所以已经不知多久没跟家里联系了。
“我有几年没回去了?四五年了吧。”
柳大志望着码头旁的滔滔湖水。
蓦然间,他想起一篇早年曾读过的宋词。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整首宋词没有一个“思”字,却写透了相思。
不知为何,这首词突然浮现在柳大志脑海中。
还乡的日子
又过了三年,贵州省黔西县某乡。
柳大志背着行李,拉着旅行箱,神色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柳大志在北京工作三年,攒了一些积蓄。
然而,他并未将这些积蓄用来在大城市买房,而是趁着年假,赶回家中,看一看年迈的父母,并为父母修建一座小房子。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柳大志路过他曾就读的小学时,想起老师曾教的这一首诗。
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不应忘本,不应忘却生养自己的故土和亲人。
思念太久了,今天就是久别重逢的日子了。
思念何时了
柳大志回到家中,才发现,父亲已经去世了。
遗像挂在墙上。
柳大志丢下背包,甩开旅行箱,扑倒在父亲的遗像前。
本以为思念只是暂时的,可不料思念却变成永远的。
此时,柳大志心中萌发一个愿望:他要在家乡开办一所小学,让家乡的孩子能就近读书。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了,把家乡建设得繁荣富裕了,他们就没必要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拼了。
柳大志是一个蒙受思念之苦的人,他不希望家乡的孩子再蒙受这种痛苦。
后来,经过募款,希望小学建起来了。在课堂上,柳大志亲自为学生们讲授一首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曾以为,那些草药熬制的味道已经苦不堪言,原来只有思念是最苦;
曾以为,那段距离,隔山隔水,隔不断望眼欲穿的盼,终因为“唯有思念不曾闲”;
曾以为,以被尘世困,案牍常无闲,可消片刻的思念苦,却不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浅见:魏晋诗人徐干曾在《室思》中写道:“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相思是痛苦的,但也总是能让人成长的。当人们忍受分别的煎熬的同时,何不细细品味相思,看看四季的轮回,草木的枯荣,任时光流淌、岁月叮当。在心中种下一份痴狂,守你,念你,自此相思无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