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

2016-11-04 18:11:18.0

    元代学者郭居敬,曾经编录过一部《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书中记录了二十四个与孝行相关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北宋人朱寿昌,为了寻找母亲,不惜辞去官职、放弃厚禄、远行千里的感人事迹。

    朱寿昌的母亲刚刚生下朱寿昌,就被逐出家门,不得不另行改嫁。朱寿昌先是随母亲住在继父家中,而后,过了几年,又被接回到父亲家里。从此往后,朱寿昌都没有再见过母亲了。

    朱寿昌长大后,先后做过阆州、鄂州等地的知州,尽管已经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他一直将母亲挂念于心,从未忘却。为了寻找母亲,他辞去官职,远行万里,走遍四方。向人打听母亲下落时,他常常涕泪齐下;为了求得神佛保佑,他手抄佛经,以求母子相见。后来,他来到陕西,说:“见不到母亲,我就不回去了。”终于,他在陕西同州找到生母。母子在相别五十年后,终于团圆。皇帝得知此事,立即下诏,让他回京城,官复原职。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有关孝行的故事,无论是发生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总能感人至深、给人启迪。

1 儿子霸占拆迁款 九旬老人无家可归

    据《南国都市报》报道,2016年,海南省海口市的龙岐村全村整体拆迁。到 9月22日,几乎所有民宅都已被拆除了。可是,在一堆堆残砖之中,唯有一栋三层住宅楼还立着;到了晚上,这栋楼所有房间都已一片漆黑,唯有一间房间还亮着灯。

    那间亮灯的房间里,住着一位姓林的老太太,年已94岁。当地政府补偿的1000多万的拆迁补偿款,已被两个儿子瓜分,老人一无所得。一旦这栋楼被拆除,那么老人将会无处栖身。

    老人所住的地方,是她小儿子的家。根据该村的风俗,老婆婆在丈夫死后,就应该住进小儿子家中。

    老人有两个儿子,二人在该村都有自己的房子,大儿子的房子较小,补偿款250万;小儿子的房子大,补偿款850多万。大儿子曾提议说,兄弟二人应该从拆迁款中各拿出一部分钱来,给老母亲购置一套房产,供她安享晚年,但是这一提议遭到小儿子的否决。

    小儿子之所以否决大儿子的提议,是因为老太太有十多平米宅基地。因为老人考虑到大儿子分得的补偿款少,所以将宅基地的补偿款分给大儿子;而老人在小儿子家中住了那么多年,却没有将宅基地补偿款分给小儿子,这就引起小儿子的心理不平衡。

    就是因为补偿款的问题,兄弟二人一见面就吵架。大儿子拒绝将老人接走,小儿子也关闭手机,根本联系不到人。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格外无助,每当有人问起她为何不搬走,老人必定嚎啕大哭。直到目前,为了妥善安排老人,相关部门还在努力进行协调。

    虽然在这件事情中,兄弟二人都各有苦衷,但是,孝道是大义,大义面前,应该将各自的苦衷暂且放下,而以孝亲为首要。

2 张菊花善待继母

    宋朝时,有位女子名叫张菊花。她的母亲病逝得早,七岁那年,父亲就续了弦。她对继母孝敬有加,如同生母,然而,继母却对她非打即骂,百般羞辱。

    一回,张菊花的父亲外出做生意,只留张菊花和继母二人在家。继母借此机会,将张菊花卖给别人,好赚得一些钱财,供自己所用。张菊花苦苦哀求,继母却毫无怜悯之情。

    张菊花被卖到外地,做了婢女,一回主人命她上街买东西。她在街上,忽然迎面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定睛一看,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在外做生意的父亲。父女久别重逢,欢喜不已。

    父亲问她为什么会在这里,张菊花眼含热泪,不愿回答,只怕连累了继母。父亲几番追问,才惊讶地得知,是继母将她卖掉的。于是,父亲携着张菊花来到主人家,出钱将张菊花赎了回来。

    父女二人回到家中,父亲见到后妻,勃然大怒,要把她休掉,张菊花见状,立即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为继母求情,父亲这才罢休。多年以后,父亲过世,张菊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侍奉继母,为其养老送终。若人人能对待其父母如张菊花对待其继母一般,又何愁孝道不彰,何愁天下不太平?

    浅见: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孝顺父母都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义务。然而,总有很多人为规避这种义务找出许多理由:拆迁补偿款分配不公也好,老人是继父继母而非亲生父母也罢。这些理由多了,孝道所受的限制就多了,孝道的味道就淡了,所以这些理由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