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有一个人,生活格外节俭,每天只吃一些粗茶淡饭,家中也没有积蓄。
后来,这个人的女儿要出嫁了,按照常理,作为父亲,应该给女儿准备一些嫁妆,举办隆重的仪式。然而,在女儿出嫁的那一天,家里却冷冷清清,一个宾客也没有邀请,毫无喜庆的气氛。他只是叫来了一位朋友,把家里养的一条狗,牵到集市上卖掉,并把卖掉的钱,作为女儿的嫁妆。
这个人,并不是没有显赫的出身,他祖上曾在三国时做过侍中;这个人,并不是没有高官显位,他曾官居中书侍郎;这个人,并不是没有人脉,他的好友曾在淝水之战中获得赫赫战功;这个人,并不是没有发财致富的机会,他曾做过度支尚书,手握着国家财政大权,掌管着税赋。
这个人就是吴隐之。勤俭对他而言,并非迫不得已而为之,也绝非是作秀给别人看,更不是因为上级主管领导的命令。勤俭对他而言,是一种信仰,而在我们今天,当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享乐的时候,心智往往也会随之而迷失。清心寡欲则会更好的认知自己和认知这个世界。
俭朴的杨绛
2016年逝世的著名文学家杨绛,是钱锺书先生的夫人,1911年生,江苏无锡人,曾翻译《堂吉诃德》,晚年出版过散文集《我们仨》。
在邻居的回忆中,杨绛先生给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俭朴。
杨绛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是仍然住在北京一处平平常常的居民小区里。她从1977年搬进这个小区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她一直住在这里。这座小区的建筑,虽然经过重新粉刷,但其实每栋楼房都非常老旧了。她并没有购置新的房产,家中也没有装修,连地板也没有铺设。她生活低调,很少会客,也很少外出。在人们眼里,她只不过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罢了。
杨绛曾说:“俭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不仅秉持着勤俭节约的观点,而且亲身践行。杨绛俭省下来的钱,怎样使用了呢?据报道,从2001年起,杨绛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已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于是,杨绛的勤俭节约,为无数学子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
对奢靡之风敲响警钟
无论是古代的吴隐之,还是现代的杨绛先生,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地遵守。
2016年10月,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采访了数位因腐败而落马的官员。在这些官员中,包括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
周本顺调任河北任职书记后,将河北省军区大院里的一座二层小楼进行装修,供自己居住。这栋小楼共800多平米,两层共计16个房间,装修之后,俨然成为一座豪宅。不仅如此,他还将保姆、厨师等人送入小楼中住宿,而保姆和厨师的薪水,每年超过百万。
按照规定,周本顺本应入住省委统一安排的周转房,而绝不应为自己另造“豪宅”。周本顺的做法,反映了他贪图享乐、追求奢靡生活的不正作风。
2012年12月,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其中第八条是有关勤俭节约的规定:“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在起到“以上率下”的作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因而,改变民风社风,应该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开始;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也应先由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2016年10月,周本顺因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奢侈浪费的周本顺,终于给自己招来恶果。
浅见: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如果奢侈,就会违背礼节;如果俭朴,就会寒酸。宁愿寒酸,也不可违背礼节。无论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也仍须被我们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