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他53岁的时候,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天,郡里派遣督邮,来到彭泽县里宣达政令,当然这种宣达政令只是一种借口,实则是贪腐的手段之一。下派来的这位督邮本是一个不学无术之辈,一到彭泽县,就委派小吏,到陶渊明处,告诉他,你要准备些贵重的礼物前去觐见才好,并且是要你应该穿好官服,系好袍带,才来觐见。 陶渊明听过之后,便感叹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就弯下腰来行礼,低身下气,去侍奉这乡野小人!”随后辞官而去,回归乡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而后也便有了我们熟知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隐居时期常常与好友相聚,情至有感之时,便会在那张没有琴弦的古琴上弹奏起来,这也便是彭泽横琴的成语出处了。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得多”。尊严使人有精气神,使人充满了斗志,使人心中纯正。尊严不应该乞求他人的施舍,而应该是自爱的,自尊的,和自重的。如果只注重自己的感受,相信他是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的,当然他也是很难明白自爱了。
战或降?《麻雀》中民族的自尊
人有自尊,民族亦然。
李易峰主演的谍战剧《麻雀》,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自尊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汪伪政权统治下的上海。1940年,汪精卫抛弃了民族尊严,泯灭了抗日救亡的决心,丧失了抗日必胜的信心,卖国投敌,在日本扶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傀儡政权。
故事中的反派,汪伪政权特工头目毕忠良,放弃了对民族的热爱,卖身投靠汪伪政权,成为汪伪特工总部特别行动处处长。
而主人公陈深,剃头匠出身,后来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潜伏在毕忠良身边。在战场上,陈深曾救过毕忠良一命,因而毕忠良与陈深感情深厚,这也方便了他的潜伏工作。陈深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者,具有高尚的信仰,一心一意只想挽救民族的命运。在他心中,国家的尊严,就是自己的尊严。
陈深与毕忠良,主人公与反派,形成一组对比。这组对比,不仅是爱国心之有无的对比,更是民族自尊有无的对比。
王鏊与显贵绝交
明代文学家王鏊(ào),曾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年轻的时候,母亲逝世,他便是守制居家,长达三年。这三年间,他生活清苦,杜门读书,远离权贵之人,绝无攀附之意。
皇后的父亲张峦,显贵之前,只是个秀才,那时候,王鏊与他关系融洽。后来,张峦的女儿被选为皇太子妃,皇太子又继承了帝位,张峦便一跃成为国丈,加封寿宁侯。待到这个时候,王鏊反而疏远张峦了。张峦派人给王鏊送礼,王鏊一概不收。王鏊说:
“内阁首辅万安攀附万贵妃,成为一时的宠臣,我深深以此为耻。难道我还要效仿他,去攀附张峦吗?”
明武宗时,太监刘瑾专权,排除异己。崔璇受到迫害,刘瑾还要杀他。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你不但侮辱迫害崔璇,还要杀他,我还有什么脸面留在内阁里呢?!”此言一出,刘瑾只好作罢,打消了杀崔璇的念头。
王鏊生性正直,不但自尊自重,而且捍卫别人的尊严,因此口碑甚佳。唐寅称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他七十五岁去世时,皇帝辍朝一日,只为祭奠他。
浅见:《礼记·儒行》中说:“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人有羞恶之心,所以知耻;人有自尊之心,所以知荣。荣辱能明,自尊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