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在外表,真在根脉

2016-11-04 18:11:11.0

    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一种生灵,它不属于天、不属于地、不属于神、不属于人、亦不属于鬼,也不属于贝类、鱼类、兽类、禽类、或是昆虫。这种生灵叫作“六耳猕猴”,善于聆听世间的一切声音,能辨事理,洞悉万物的因果来由。提到六耳猕猴,我们就会想到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真假悟空”。六耳猕猴曾 经作一个假悟空,其相貌、声音、习性和真悟空一模一样,连观音菩萨都无法辨别。

    其实从古至今,鱼目混珠、真假莫辨之事,比比皆是。唐代有一位史学家,名叫刘知己,他曾在《史通·直书》中说:“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时有获宝。”尽管在我们的生活中,噪声充斥,以致于真伪难辨,但我们依旧要像分开沙子、拣出金子来,去伪存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劣币去良币,李鬼扮李逵的事情发生,应该说是见怪不怪了,但我们绝不可以,见而不辨,怪而不思。

真伪难辨的化妆品

    女士们总是爱美,少不了使用化妆品,梳妆镜前总少不了屈臣氏、葛兰素史克、雅诗兰黛。但是,那些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其实真伪难辨。超市专柜里售卖的知名化妆品,很有可能是假货。

    《广州日报》报道,广东东莞破获了一起假冒名牌化妆品的案件。一个家族式的制假售假团伙,专门仿冒雅诗兰黛和玉兰油产品,其气味、色泽与真品相差无几,甚至连专业人士也一时难以鉴别。然后售假分子买通超市的售货员,将假货放入超市专柜内销售,涉案金额高达2000万元。

    微信朋友圈中售卖的面膜,更是挂上了看似“高大上”品牌名称的仿造品。《法制日报》报道,许多中国的面膜厂家,将粗制滥造的产品,换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包装,进行兜售。有一家中国企业,与一家日本代工化妆品的厂家合作,生产一款面膜,号称是花印品牌旗下产品。其实,花印品牌从未生产过此类产品。

    很多化妆品的广告词也故弄玄虚。例如,有的面膜打出“胶原蛋白”旗号。但是专家称,即使面膜里真有胶原蛋白,也起不到护肤作用,因为面膜里的胶原蛋白多数是大分子,根本不可能透过表皮层、作用到真皮层。

    化妆品造假问题,根源在于高额利润,治理方法则在于法律。2015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化妆品行业在法律保驾护航之下,或许能带给女士们更多的放心。

巴金《随想录》:说真话

    巴金晚年写过一部散文集,名为《随想录》。在作品中,他力求抹去虚假,留存真实。其中有四篇文章,都以“说真话”为题。

    巴金在作品中反复追问:人们都赞扬真实,厌弃虚假,可为什么人们又常在自己的话里掺假?总结巴金在文中所写的亲身经历,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说真话常常受到不公正的惩罚,而且惩罚方式常常有失人道。巴金承认,自己小时候,对私塾老师很少讲真话。因为,老师经常用板子打学生。巴金说:“假话就是从板子下面出来的”。

    第二,人们有从众的心理需要,讨好别人能带给人安全感。巴金小时候,老师们只愿意听他们爱听的话。于是。老师愿意听什么,巴金就讲什么。“编造假话容易讨老师喜欢,讨好老师容易得到表扬;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这样混日子比较轻松愉快。”

    只说真话,不说假话,需要面对不公正的惩罚,需要面对可能受到孤立的窘境,所以需要勇气。

    浅见:《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有四个字,流传千古。这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伪在外表,真在根脉。肉眼只见外表,实事求是,方能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