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中有一匾额,上面雍正皇帝题写了四个大字,“中正仁和”。这四个字是雍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准则:要保持中庸,维护公道,宽仁平和。其中,一“中”一“和”两字,正是对儒家思想“中庸”的概括。
中庸常被误解为和稀泥、做好好先生。其实那是乡愿,而非中庸。中庸要求人们行事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缺乏;摒弃两个极端,只去选择中道。而乡愿的本性是怯懦,缺乏的是勇,跟鲁莽彼此相对,二者都处于极端的位置上,所以并非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德行,正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人最大的本性;“和”是天下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做到中和,恰到好处,天地就各在其位了。
1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民俗,称作“斗茶”。在茶叶店的厅堂内,五六人聚在一起,将家藏的好茶取出来,进行烹煮,然后盛在盏内,相互品尝,比较各自的茶品质、口感的高下。
何为好茶?好茶讲究一个“中”字。
品鉴茶的优劣,要看烹煮过后茶水的颜色。茶水偏青,则表明火候不足;茶水泛灰,则表明火候过分;若茶水中带有黄色,则说明采摘不及时,摘得太晚。而茶水若为纯白色,则不但说明采摘及时,而且说明火候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则是最佳。斗茶如此,为人亦然。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良好的素养,源于对情绪的良好控制,以及对情绪表达的适时调整。将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便显现出一副谦谦君子之风。
2007年,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佛学院举行首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对毕业生们谈起做人做事时,就说道:“做事要遵循中道的原则,做事要恰到好处。”
2
恰到好处,则是至善。为人如此,治国亦然。
《中庸》中记载着一则“子路问强”的故事。孔子的人弟子子路,生性勇武,问孔子道:“什么是强?”
孔子答道:“世上有两种强,一种是‘南方的强’,一种是‘北方的强’。所谓‘南方的强’指的是,用宽容的心态去教化他人,不用不合道义的方式对待他,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具有这种强大;而所谓‘北方的强’,则是带兵打仗,即使战死,也绝不服输,唯有勇武的人,才具有这种强大。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保持怎样的强大呢?他应该平易近人,却又不同流合污;他应该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不改变以往困顿时的志向;他应该在黑暗混乱时坚持操守,至死不渝。总之,他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天道运行的秉性,唯有顺从它,才能做到中庸,才能做到宽仁,才能在治国理政时,做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浅见:中庸难乎?易乎?云其难者,当读《论语》:中庸不过“过犹不及”四字,是何易也!云其易者,当读《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何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