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帝王名叫“儵(shū)”,北海帝王名叫“忽”,南海与北海之间的帝王,名叫“浑沌”。浑沌天生没有眼、耳、口、鼻七窍。浑沌待儵和忽都很好,儵和忽为了报答浑沌,决定在浑沌的脸上凿出七窍,方便浑沌能看、能听、能闻、能尝。浑沌同意了,于是儵和忽每天在浑沌脸上凿出一窍。七天过后,七窍凿成,但是浑沌死了。
儵和忽为了报答浑沌,本想要有所作为,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乱为”,结果好意变成坏事,导致浑沌的死亡。有为与乱为之间,仅有一线之隔。而有时候,无为往往是更好的选择。
1
儒家讲究有所为,道家讲究无所为。有为也好,无为也罢,归根结底都要顺应规律。无视规律,就是乱为。
当今社会存在的“乱为”现象之一,就是“乱摊派”。此类现象早已有之,据《扬子晚报》报道:2009年潍坊市寒亭区政府下发了一份意见,要求全区副科级及以上现职干部每人至少销售一套住房,如果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减所在单位已认定的全年招商引资额。结果,许多干部苦不堪言。
另据《青岛早报》报道,山东胶州某小学出版了一本售价32元的书,内容为学校发展经历的介绍,以及教育成果的展示。这所小学将这本书向全校一千多位学生进行推荐,希望他们购买后带给家长去看,结果,一位家长发现,女儿所在的班级,六十多位学生全部购买了这本书。这位家长希望将书退掉,可是老师以“书被弄脏”为名坚持不退。
销售住房也好,展示教育成果也罢,如果采用向下摊派的方式,让本不该从事销售的人去销售,让本不该购书的人去购书,即使住房卖出去了,即使书卖掉了,我们也很难说相关负责人是个有为之人。
2
汉朝建立之初,丞相萧何指定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简约”的方针,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治国。
汉文帝两次将田租税减半,最终定下的租率是三十分之一,并且在公元前167年实行田租全免。汉文帝生活简朴,为了节省布料,他所穿的衣服的下裾都被裁剪得很短,帷帐都没有绣上纹饰,而且他还下诏禁止进贡奇珍异宝。汉景帝不但减少赋税,而且减少刑罚,为了避免冤狱出现,对许多案子进行重新审理。除了平定内乱之外,汉文帝和汉景帝从未大规模用兵。
经过文景两帝的无为而治,汉朝的国力逐渐从秦末战乱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京师长安的钱积累得不计其数,串钱的绳子都腐朽断裂了;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以致于充溢于仓库之外。
文景两帝看似无为,但其实最有作为。他们让国家富强起来,奠定了汉武盛世的基础。
浅见:《淮南子》云:“无为为之而合于道。”这句话是说,人们的所作所为,既要符合自然法则,也要符合人伦规范。顺应法则和趋势,宛如顺水扬帆,虽然看似并未耗费心力,却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