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学与文化积淀

2016-11-04 18:10:58.0

    所谓显学,就是主流学说,是在思想学术界占主流地位,或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战国初期,中国的显学,并不是儒家和道家,而是杨朱的学说。《孟子·滕文公》中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于墨。”

    杨朱,字子居,是东周时期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以利己主义著称,反对行善。他曾说:“古代的人,不愿因为对全天下有利,而损失自己一根毫毛。”

    一时的显学,不等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杨朱的学说并没有像儒家和道家学说那样,在历史中沉淀下来,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中,成为中国人两千余年来的精神食粮。杨朱的著述早已散佚不存,虽一时受人追捧,却并未成为我国的文化积淀。

1

    在秦朝的时候,中国的显学是法家学说。除了法家之外,其它的学说,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阴阳家,都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命令而遭到禁止。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自私自利,而且慵懒散漫。治国者必须采用奖赏和惩罚的手段,才能驾驭他们,因此崇尚法治、权术和威势。正因采纳了法家思想,齐桓公、韩昭侯、魏文侯才得以富国强兵;也正是借助了法家思想,秦始皇才得以一统天下。

    然而,秦朝建立之后,尤其是秦始皇去世之后,法家学说的局限性显露无疑。相比战国,秦朝的徭役增加了三十倍,田赋增加了二十倍,这远远超出人民所能承受的限度。但如果不服徭役、不交田赋,将会面临法律的严酷制裁,天下百姓无法承受严苛的秦朝法律和无度的徭役。陈胜、吴广因为暴雨耽误了前往渔阳戍守的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必须斩首。在重重逼迫之下,农民起义爆发了。

    汉朝建立之后,先以黄老之术治国,后来又独尊儒术。从此,法家思想退出了显学的行列。

2

    纵观汉朝以降、民国之前中国的显学,不过儒、释、道三家而已。三家虽有不同,儒家主张入世,佛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出世,然而,正如国学家周梦颜在《安士全书》中所说“人能学孔子,释迦必喜;人能学释迦,孔子亦必喜”,儒、释、道三家又颇有相通之处。或许正因于此,才使得它们三家沉淀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积淀。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中有一幅壁画,画有一则古印度的寓言。古印度有位尸毗王,有一次,见到一只鸽子被一只鹰追逐。鸽子躲入尸毗王的怀中,瑟瑟发抖。鹰对尸毗王说:“把鸽子还给我!”尸毗王告诉它:“我曾发下宏愿,要爱护众生,所以我不能把它还给你。”鹰说:“我也是众生中的一个。你爱护众生,怎能让我挨饿呢?”尸毗王听罢此言,取来尖刀,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交给鹰去食用,换回鸽子的性命。

    “割肉贸鸽”的故事出自《菩萨本生鬘论》。它虽然出自佛教典籍,但却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有相通之处。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老子》第六十七章也说:“慈故能勇。”孔子将勇敢与仁义结合在一起,老子将勇敢与仁慈结合在一起,而佛家则把勇敢与仁爱结合在一起。三者殊途同归,这或许就是三者均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原因。

    浅见:老子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依照此理,杨朱为利己而利己,法家为利己而利君,是故仅为一时显学,难以与儒、释、道一并万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