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骈拇》记载了一则故事:断鹤续凫。一渔夫河边捕鱼,见鹤与野鸭同游,不由得突发奇想,若把仙鹤的长腿和野鸭的短腿,做一下互补取长而补短,岂不美哉?于是渔夫便捕了仙鹤野鸭回家,将其二者的腿锯断再嫁接起来。等待美好结果的出现,结果没过多久,仙鹤和野鸭都死了。
创新发展是事物衍生的必然规律,但不能为了创新而蛮干,更不能想当然。因势利导,方能推陈出新。仙鹤也好,野鸭也罢,不可以腿之长短来品评其美,其用。人亦如此!肤色有白黑,学历有高低、入行有先后,均可人尽其才。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人的脑子不能同时容下两种东西,这两种东西是想象力和知识。大脑要么只容纳想象力,要么只容纳知识。”
但是,所谓知识,无非是前人总结出的关于世界万物运转的规律;如果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便无从把握世界发展和变化的脉搏,于是,想象力难免沦为妄想,而妄想家永远无法创新,因为创新首先要符合实际。
于是,我们常能读到这样的新闻:有的六旬老翁,耗资三百万家产,研究十年,只为造出永动机;有的退休工厂职工,声称自己发现了引力波,并且在大街边挂出牌子,宁愿卖肝卖肾,也要为国家争夺诺贝尔奖;有的则号称自己推翻了相对论、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然而他们所谓的“原创理论”却经不起任何严谨的推敲。
有太多的人,充分开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没有创造出任何价值。
有一位著名医学家,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创新,那便是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制成一种新的治疗疟疾的药物,因而在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位医学家就是屠呦呦,这种药物就是著名的青蒿素。
青蒿素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抗疟良药,不可谓不是一项有世界性影响的创新。然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组,从1969年开始,从历代医学典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搜集了2000余种中药,筛选出640多种可能具有抗疟活性的药方,并编写成《抗疟单验方集》;历经数百次失败,终于在1972年,才取得临床实验的成功。
创造力好比一个车间,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以及前人总结的知识,就是送入车间的原材料,它们为创造的根须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活水。青蒿素的研制,与别的创新成果一样,都奠基于此。如果没有原材料,任何车间都无法运转;如果没有传承下来的知识,创造力就会凋敝枯萎。
浅见:《易》云:“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又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世界变异不止,故创新永不当绝。创新者,如辟康庄坦途于万里之外;然欲达万里之外,必行先人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