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

2016-10-20 17:32:54.0

    汉代作家刘安在《淮南子》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禹的父亲鲧,在做天下各个部落的共主的时候,曾经修筑起三仞的城墙,将自己的城市围绕起来。然而,他的做法并没有起到维护自身安全的作用。与他料想的相反,各个部落纷纷背弃他,处处是谋求篡权的狼子野心。大禹知道天下诸侯都已叛变,于是下令将城墙毁掉,将护城河填平,将城内的财物散尽,将兵器和铠甲焚毁,对天下施以仁德。于是,别的部落纷纷前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召集各个部落的首领,有上万名首领手持玉帛,前来觐见。

   这便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防人不如容人,敌对不如和解。终止争斗,终止敌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明朝嘉靖年间,北方蒙古族鞑靼人的首领俺答汗,多次要求明朝开放边境贸易,却没有得到明朝的许可,于是俺答汗率兵,兵临北京城下 。第二年,明朝被迫开放边境贸易,然而时隔不久,明朝又单方面关闭马市,鞑靼再度向明朝开战。蒙古与明朝之间,纷争不止。

    到明穆宗在位的时候,中央内阁官大臣张居正等人,希望化解与鞑靼之间的冲突。隆庆四年(1570年),出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俺答汗的孙子娶了姑母的女儿三娘子,但是,俺答汗也看中了三娘子,想纳她为妾。俺答汗的孙子得知此事,立即前往大同,向明朝投降。俺答汗随即追来,向明朝要人。俺答汗其实很爱孙子,生怕他被明朝所杀。于是,他向明朝表示:“我孙子投降了汉人,实在是天谴之合。如果天子能封我为王,我永远驻扎在北方,蒙古各部谁敢为患明朝?”

    争斗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但和平也是一种本性。当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争斗的本性会凸显出来;但当双方愿意克制这种本性、搁置分歧、谈判协商的时候,和平的本性就会凸显出来。

    于是,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且开放十一处边境口岸进行贸易往来。从此,明朝与蒙古之间长达二百年的敌对状态结束了。

    虽然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然而这句话说来容易做来难。家庭关系中,又属婆媳关系最为麻烦。

    2016年9月,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某村,一对婆媳大打出手。婆婆姓王,媳妇姓张;婆婆是建始县本地人,媳妇则是从贵州远嫁而来。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婆媳关系也就愈发紧张,家庭琐事造成的不和睦逐渐累积。这天,因为地域风俗差异,婆婆和媳妇二人再度发生争执,当街厮打成一团。两人的脸上都挂了彩,衣服也均被扯出破洞。媳妇占了下风,坐在地上大哭不止;婆婆虽然占了上风,却也老泪纵横,怒骂不止。

    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因为家务事中,两边都有理,两边都怕挂不住面子。但是也不妨双方各让一步,化干戈为玉帛。

    接到报警后,民警赶来,阻止她们的冲突,给她们讲亲情,讲处世,讲地域风俗的差异,不断劝解开导,并且联系张某的丈夫通过电话进行劝解。双方起初是各执一词,相互指责,渐渐地,二人不再争执,方心平气和地交流对话。婆媳二人均表示,生活中应该相互体谅,保证以后不会再打架了。

    浅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平作为一种文化,深入中华文明的骨髓之中。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家主张通过礼乐带来和平,释家主张通过慈悲带来和平,道家主张通过自然带来和平。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一直是中国人最高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