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八年,一场科举舞弊案震惊朝野。考生罗鸿禩(sì)虽然才疏学浅,却又极渴望成功。为得取功名,不惜用重金,先后贿赂了主考官柏葰(jùn)和浦安,将其考卷与中榜的考卷进行对调。如此一来,罗鸿禩将会一举中第,金榜题名。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始终包不住火,咸丰皇帝很快了解了此事,龙颜大怒,并将一干人等处斩于菜市口。
隋朝之时,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诸多寒门学子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但此等做法实在不可取。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出人意料,但在这意料之中,也带给我们必然的思考。
唐朝有位著名诗人,名叫宋之问。他一表人才,聪明而又博学,更兼吟得一手好诗。但是,为了博得诗名,他无所不用其极。
他有位侄子,也是有名的诗人,名叫刘希夷,作有名篇《代悲白头翁》。宋之问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句,知道刘希夷还没有将这首诗给别人看过,就乞求刘希夷将这首诗送给自己。刘希夷最初答应了宋之问,同意将这首诗送给他,但随后就反悔了。宋之问怒火中烧,竟然用盛满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了。
后来,宋之问为了追求权势地位,攀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为其手捧小便器,全天下都将宋之问的行径视为丑事。然而,待到新帝继位,宋之问先后遭到贬职和流放,最终被赐死。
今日我们谈起宋之问,会称赞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名句,但并不会称赞他的人格。由才华树立起来的美好形象,往往因人品的缺陷而遭到污损。
中国自古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在古代,商人并不受到文人墨客的欣赏。但是,纵观古今,中国商人中始终不乏的光明磊落地追求成功的人杰。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端木赐,字自贡,精明干练,口才甚佳,曾经在曹国和鲁国经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人。他经商讲究诚信不欺,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于是,他遗留下来的诚信经营的风气,被后世称作“端木遗风”。端木遗风传承了两千余年,时至晚清而不衰。各朝各代,总有许多儒商,采用合乎良心的方式追求成功,而绝不做偷奸耍滑之事。
晚清商人叶澄衷,为人宽厚,诚实守信,因而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资助,方能充分发挥他的经商天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开办的首家五金店。并从五金起步,先后涉足机械、钢铁、金融等领域,被称为“五金大王”。他虽然家财万贯,却乐善好施,热衷于救助贫困、创办学堂。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新式学校,就是叶澄衷投资兴建的。
虽然在中国古代,“商”的地位远远排在“士”之后,但是,相比叶澄衷这样的商人,宋之问、罗鸿禩这样的士人也许应该自惭形秽了。因为,这些士人所追求的“修身养德”,他们自己也许并没有做到,反倒是端木赐、叶澄衷这些儒商们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浅见:《礼记》云:“予惟不受嗟来之食,以致于斯也!”
不光彩的成功,亦当视如嗟来之食,虽与之而不可食;
光彩的成功,犹如满园果树,不仅能解口腹之饥,更能闻得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