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

2016-10-20 16:37:02.0

    元末明初,有位文史学家,名叫陶宗仪。他科举失利,未能考取进士,时隔不久又遭逢元末的动荡和战乱,为了躲避兵灾,他前往浙江一带游历。明朝建立后,他定居今日的上海松江一带,开设学馆,担任教书先生,授课之余到农田里耕作。他常常在农耕的闲暇,采摘树叶,在树叶上写下琐碎的见闻和笔记。后来学生们将笔记加以整理,集结成书,称作《南村辍耕录》。这部书中写道:“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虽然陶宗仪终身未能出仕,生活清贫,但却始终抱有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于是,在旁人看来的困顿艰苦的生活,在他自身看来,却充满顺应天意、随遇而安的乐趣。

    《列子·汤问》中说,大禹治水时,曾因迷失道路,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这国家不知与中国相距几千万里,四周环绕着层层叠叠的山。它滨临北海的北面,因而称作“终北国”。终北国的物产极其贫乏,没有鸟兽、鱼虫、草木,也没有风霜雨雪,无法耕种庄稼,也无法豢养牲畜用以食肉。

    终北国正中央有一座山,山顶涌出四股泉水,流淌到山下。人民缘水而居,饥饿的时候就啜饮泉水。民风和顺而温婉,从不竞逐争夺。他们生活在喜悦与欢乐之中,从无忧愁与病痛之苦。终北国的民俗崇尚声乐,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终日欢唱不止。
 
   《列子》中的终北国,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类似,都与世隔绝,其民众都顺应天命而怡然自乐。但是桃花源有良田美池,又有鸡犬相闻,算不上物产匮乏;而终北国却除了四股泉水之外,仅剩下一片荒芜,生活在这里的人,想要快乐起来,似乎更加困难。
 
    平常的人们快乐的原因,是得到了某些想得到的东西,于是,他们的快乐必定依附于外物之上。这样一来,当他们有所失的时候,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自得其乐的人,他们的快乐很少依附于外物。即使生活在终北国这样荒芜的地方,依旧怡然自得。
 
    对常人而言,自得其乐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剂,可以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然而,对于希望有所成就的人而言,自得其乐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位旅法画家,名叫常玉。他1900年生于四川,1917年考取上海美术学校,1919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自此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留在巴黎。他的画,以女人体、花卉为主,用笔简练,色彩冷清,风格寂寥颓唐。直到他1966年辞世,他都默默无闻,从未得到认可。常玉虽然一贫如洗,却终生追求精神自由,虽然不受赏识,却依旧享受绘画的乐趣。他卖不出去的作品堆满了屋子,他也曾前往纽约,但作品在美国依旧无法卖出去,只得返回巴黎,继续忘我地投入到绘画中,直至1966年因煤气泄漏去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常玉作品的单张售价,由几百法郎上升至几万法郎。2012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常玉《玻璃瓶中的蓝菊》拍卖成交价为四千七百万港元。
 
     浅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自得其乐,则寡贪欲;寡贪欲,则清气自来;清气自来,人必有顺应天理之乐。是非贤人,孰为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