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与末
2016-10-20 16:32:53.0
《韩非子》中有个故事:秦伯想要将女儿怀嬴嫁给晋公的儿子,为了彰显国威,陪嫁的婢女就有七十人之多,而且各个容貌秀美,身着华丽的服饰。待怀嬴与婢女们一同来到晋国,晋国的人都只夸赞那些婢女美貌,喜爱那些婢女,想把她们娶回家中,却连晋公的儿子都不愿意多看怀嬴一眼。秦伯原本想彰显国威,如今晋国人更加瞧不起秦国人了。
于是有人说:秦伯虽然善于将婢女嫁掉,却不善于将女儿嫁掉。
这便是“爱媵(yìng)贱女”的寓言,其含义是,人们常常将本末倒置,将原本次要的东西视若珍宝,却将原本主要的东西弃若敝屣。秦伯嫁女的事,只是一场笑谈,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舍本逐末,却常常使人赔了夫人又折兵。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宋朝。夏军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另出一支军队攻打怀远,诱使宋军深入。当时,宋军方面,范仲淹、韩琦都是副使,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派出五万大军前往怀远,进攻夏军。然而,遭遇西夏主力军队的伏击,且西夏的援军源源不断。宋军一溃千里,主将战死,近乎全军覆没。
有宋一代,面对辽、西夏、金咄咄逼人的攻势,总是败多胜少。欲究其因,必说宋朝兵制中本末倒置的一面。
北宋为了解决唐朝中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将军权紧握于皇帝之手,不断削弱武将权力。依照宋朝兵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秉承旨意,调发军队;三衙地位低于枢密院,却有管兵之权,管理军队的日常事务;率臣有率军出战之权,由皇帝临战选派,战后即行罢免。并且,率臣常常启用文官而非武将。这样一来,军权牢牢掌握于皇帝之手,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
为了解决先前的问题,而猛药去疴,药虽然猛了,却常常产生出新的问题,于是便本末倒置了。大敌当前之时,宁愿作战失败,也不会去改变兵制、放松一丝权力。此本末倒置之举,焉能不败?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当前的城市建设存在舍本逐末的问题,“偏向于硬件设施、大型设施建设,忽视软件设施、小型配套设施建设。”
2008年至2013年,山西大同曾经兴起过一次“造城运动”。当时的大同,面临转型发展难题,于是希望进行古城保护恢复性工程,把大同打造成国际化的历史名城,发展旅游业。
于是,大同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古城墙、华严寺、云冈石窟、代王府、纯阳宫、大同文庙等历史遗迹的修复和保护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街道和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可望形成“市区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完成各类保障房、安置房,改善数以万计的群众的住房条件。
但是,所有这些举措,都建立在巨额债务的基础之上。大同的城市建设,步子迈得实在太大,资金却没有跟上。保护古城也好,转型升级也好,改善人民住房条件也好,它们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斥资巨大的城市建设,其根本在于资金。忽视了资金问题,不但使造城运动陷入困境,也使整座城市的未来背上巨额债务。在原市长调离、原市委书记落马后,大同的造城运动显著放慢。最有标志性的古城墙,也迟迟得不到合龙。
浅见:《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埋藏于土壤之下;末,生长于土壤之上。人们徒然见土壤上所生之物,却不见根本。舍本逐末者,并非奇事,乃因徒见其表、未见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