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正身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著有一部名为《女诫》的书,起初是为班家的女儿做行为标准的私家教材,后来影响得越来越深远,一直到清末,都是读书女孩子的启蒙读物。明代,这部书被尊为“女四书”之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要求。
《女诫·妇行第四》中说:“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
如果能保持娴静,谨守节操,行为举止讲究廉耻,举止有规矩,则可称得上有“妇德”; 如果说话时能择言而说,口中不出恶语,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不招人反感,则称得上有“妇言”;如果能洗干净衣服,穿着干净整齐,按时沐浴,身体清洁,则称得上有“妇容”;如果能专心纺纱织布,不爱逸乐嬉笑,能做出干净可口的酒菜,用来招待宾客,则称得上有“妇功”。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要求,注重修身,也注重持家;注重德行,也注重才干:总之以德为尚,以礼为先,明礼正身,遵从四德。而对容貌,则仅仅要求保持干净整洁即可。
“看脸的时代”: 内在美的贫乏
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女性的评价,越来越偏向于容貌,而忽视礼仪和德行。网络上盛传,现今的时代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今天的爱美女性自拍时,常常使用“美颜相机”“美图秀秀”,从而把自己拍得美若天仙。
科学研究表明,“以貌取人”的倾向从幼儿期开始就已产生,随着孩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貌的评判会越来越接近成人。《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学报》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男子凝视一位美丽女子时,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喜悦和满足感,就好像他赚了一大笔钱。
而《健康界》文章称,2015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500亿元,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位列第四,仅次于房地产、汽车销售和旅游行业;女性消费群体总数约为9000万人;并且增长势头迅猛,年增速达20%以上。
而一味追求外在美,忽视内心的修养和心理的健康,会导致很多问题。2012年,在山东青岛,一位姓熊的23岁女子准备跳海自杀,所幸被人救下。关于自杀的原因,她说:“我内心自卑,又胖又不漂亮,我以前很漂亮很瘦的,后来就变样了。”
传统文化:才干与美貌兼备
正如《女诫》中说,“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女子的姿容,不必追求容颜的美丽。洗净脸上的污秽,穿整洁的衣服,及时沐浴,身上干净,就足够了。与今天“看脸的时代”相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赞赏那些内外兼修、秀外慧中的女子。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女诗人,名叫许穆夫人,是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远嫁给许国君主许穆公为后。她不仅貌美,而且多才,更兼爱国。
公元前66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卫国,卫国惨遭占领。许穆夫人得知此事,苦苦哀求许穆公出兵救助卫国,但许穆公生怕引火烧身,迟迟不愿出兵。
许穆夫人于是亲自骑上快马,奔赴卫国。许国大臣纷纷阻拦,然而许穆夫人不为所动。她星夜兼程,回到卫国,一方面救济流亡的难民,另一方面与卫国的君臣制定复国方略,招来民众作为兵卒,进行训练。而后,许穆夫人立即前往强大的齐国,请求援助。她在前往齐国的路上,写下一篇千古名作《载驰》。诗中写道: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穉(zhì)且狂。
我行其野,芃(péng)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意思是说:我总是怀恋卫国的故土,并且各人有各人的准则,我的准则跟许国人不一样。许国的大臣们阻拦、谴责我,他们的做法幼稚而且猖狂。我在郊野前行,身旁麦子繁盛。我前往大国齐国请求援助,应该依靠谁来援助呢?
此时的齐国,处于齐桓公统治之下,国力强盛。齐桓公被许穆夫人的爱国之情打动,同意出兵。他派遣公子无亏率齐军,与卫国的军队一同,打败了北方少数民族,卫国终于复国。许穆夫人也作为既有才干、又有美貌的完美女性形象,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