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简介:
茶盏采用河南神垕镇钧瓷制作技艺原比例还原故宫博物院藏品“钧窑天蓝釉盏托”,盏托流行于唐宋,为宋代钧窑器中的精品,“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便于托举,不易烫手。
瓷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明代托口微鼓,亦有船形盏托,称“茶舟”、“茶船”,清代盏托为圆形。观察宋代的茶画会发现,茶盏和盏托常常一起出现,可谓焦不离孟。
《茶具图赞》书中写道:“漆雕秘阁,危而不持,……而亲近君子。名承之,字易持,名古台老人。”其名为“承之”,意承茶盏与茶之重。字“易持”,则指其“盏托”的真实身份,起便于端持之用。所号“古台”,指其外形似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其意便是点茶需要将茶盏预热,是会烫手的,有茶托才能用于持危,使之不颠。“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意指盏托是茶盏的绝佳辅助器具,非常适用于给君子托举就饮。紫禁茶馀中的这对茶盏的造型颇为独特,盏、托一体的,二者不用分离,使用中也是极为便利得。
钧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有窑变的,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称,其造型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窑变是钧瓷最大的特征。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因此复制藏品时对于其色泽的掌控是颇为不易的,加之纯手工完成,成品率不到20%,具备收藏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人文介绍:
君子之器 厚土之德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 神垕镇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钧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有窑变的,这种窑变的美受到当时官廷的喜爱,北宋时期禹州钧台附近的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因此稳重、温润、尊贵是宋钧的特点,宋钧在器型和釉色等方面的成就即使是现在也很难达到,如今钧瓷行业都以宋钧为标杆,茶礼中的这对天蓝釉盏托的原型便是北宋时期的器物。

对于真正的手艺人来说,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在创作时所需要的不仅是对不同器形和釉色创造出无数可能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生命和自然地体悟。瓷器在中国是五行完美的结合,除了美学还有哲学的智慧。土之奉献,金之坚毅,木之正直,水之不争,火之纯粹;土决定了瓷的本质与品性,金是张扬美学的颜料,木是柴窑的燃料,水是土的伴侣,促进陶瓷成型和升华,火是瓷器成败的关键,决定瓷器独特的艺术性格。这五行恰恰又统一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即使西方瓷器的质地再好,中华几代人心血所沉淀的神韵终究是西方科技无法取代和超越的。
烧制这对茶盏的手艺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窑技艺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先生的弟子王文珂先生。他出生于神垕镇陶瓷世家,继承了钧窑的古法烧制技艺,其作品曾多次钧瓷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二十多年始终于泥土为伴,敢于承担是“土”的特性,虽然充满乡土味,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内敛和生命力,更有着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之德厚如土地,承载万物生长,说的便是这颗钧瓷界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