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天之木铎》:万世师表

2016-11-04 18:09:09.0

 儒商

    中国有个词,叫“儒商”。

    所谓儒商,一方面注重个人修养,一方面追求财富;一方面富有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富于商业智慧;一方面具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一方面追求企业经营上的成功。有“儒”的高尚品德,也有“商”的精明干练,方为儒商。

    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铭记的名字很多,其中有忠臣,如屈原、岳飞、文天祥;有奸臣,如赵高、蔡京、刘瑾;有儒商,如子贡、范蠡、叶澄衷、邵逸夫。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很难搜寻到一个著名的奸商的名字。事实上,我们打开百度,输入“中国古代著名奸商”,将会搜不到任何结果。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忠臣和良商会受到后世的尊崇和敬仰,奸臣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唯独那些以不正当手段牟利的商人,被历史无情地遗忘。

    有人说:“国学离生活太远,不适应今天商业社会的需求。”这就大错特错了。只看中国历史上被人们铭记的商人便可知道,尽管今天是商业社会,但儒家思想并没有过时,也不应该离生活太远。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儒商。而在他们之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便是晚清的晋商乔致庸先生。

万世师表

    我们常常说,孔子乃是“万世师表”。不仅读书人奉他为先师,经商创业者也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影响。

    孔子是如何影响到商人的呢?

    我们来举乔致庸先生的例子。乔致庸以信义为先、利益为后。他说:“一信、二义、三利。”而这个“信”字,追根溯源,正是来自儒家思想。《论语· 颜渊》中,孔子说,治理国家有三个条件: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兵马,以及人民的信任。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必不得已去掉其一,应该去掉哪个?”孔子说:“去掉兵马。”子贡又问:“必不得已再去掉其一,应该去掉哪个?”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仅如此,乔致庸先生还爱读一本书,《朱子治家格言》。书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等名言警句。乔致庸将这部书作为治家的准则,要家中子弟必须攻读。

    《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著。朱柏庐深受程朱理学影响,而“程朱”指的是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三人,其学说主张知行合一,明辨笃行;而程颢等人的学说又传承于战国时子思、孟子的“心性”思想;而子思、孟子的思想,又可以追溯到孔子。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经由孟子、程颢、朱柏庐等人两千余年的传承,终于成为乔致庸这位商人治家的准则。

    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44年)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出生的时候头顶外凸,如同山丘,因此他的名字叫“孔丘”。他身高九尺有六寸,所以人们管他叫“长人”。

    何为万世师表?乔致庸比孔子小两千三百多岁,但仍旧以孔子为师,这便是万世师表。谁说儒家思想和经商做生意之间毫无关联呢?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提倡的礼、义、廉、耻,不仅是两千余年来士人们所需要的,更是当今社会的创业经商的人们所应了解得。

义利之辨

    对经商办企业的人而言,绕不开的话题有两个:一是利益,一是道义。二者常常发生冲突,常常需要我们进行抉择,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义利之辩”。

    何为义利之辨?听听孔子怎么说。

    《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宪问》中说:“见利思义。”

    《论语·阳货》中说:“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已经忘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导,也忘记了晚清是乔致庸先生恪守笃行的信条:义在利先。于是,我们买的包子的肉馅,可能是死猪肉做的;我们买的手机,可能有爆炸起火的危险;我们刚刚住的新房子,可能墙壁已经裂缝了;我们买的护肤产品,可能根本没有护肤的效果。

    或许在当今社会,每位创业经商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一学孔子,听一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为浮云”的教诲。其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升我们创业者的个人修养,让我们懂得道义本身就是一种更大的利益,更是为整个社会环境的安全、美好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