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所高 莫若黄帝

2017-03-23 15:58:28.0


被称为“中华人文始祖”的黄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是上古史上有创世之功的先祖之一。“五帝”中的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的曾孙,尧、舜也属黄帝后裔,这血缘谱系意味着黄帝同时开启了华夏民族抟铸与形成的时代。

将至两千年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身份”辨识与认同工程中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议焦点。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1903年刘师培提出了黄帝纪年说,随后短短几年间,黄帝迅速被确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直接引发和推动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图为梁启超先生


上古时代的人物多出现于人们口说耳传的言论境域中,承载于黄帝之身的人文故事、发明创造、人文理念多如繁星,这样的状态除了黄帝自身就创立的伟大功绩之外,并不排除有意地塑造和放大了黄帝形象,以至于黄帝后来居上,超越了尧舜,成为人们崇拜和信仰的先祖。战国时代“百家言黄帝”,堪称一场百家自发参与也是不自觉参与的黄帝形象塑造工程。而这种黄帝形象塑造工程,更多的不是还原黄帝其人、寻求黄帝事迹真相的史学运动,而是抬高黄帝,托黄帝以论道、议政、言兵、寻根、问医的思想运动。

黄帝其人其事,就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应该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国卜偃占卜,占得的卜辞中有黄帝之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国国君谈论少昊时,分别提到了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国语•鲁语上》记鲁国大夫展禽讨论祀典时,提及黄帝的祭祀情况;《国语•晋语四》记晋国司空季子谈到黄帝、炎帝乃同胞兄弟,以及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的情况。《左传》、《国语》有关黄帝的这些记载,应该是出自先民的历史记忆,绝非凭空的造说。由于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记载成为后世黄帝叙事进一步扩展的基础。

春秋晚期进入诸子百家的时代。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访问鲁国,大谈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的故事,27岁的孔子听说以后,及时拜见郯子学习。然而老子、墨子等知黄帝而罕言,便说明黄帝尚未成为当时的话题人物。


图为齐威王田忌赛马,成语“田忌赛马”由此而来


第一个重新发现了黄帝,并高调宣布黄帝为其先祖的,是齐威王(公元前378—前320在位)。齐威王铸造了一个青铜敦,借敦上铭文表明他的志向:“高祖黄帝,迩嗣桓文” ,意即:远则尊奉先祖黄帝,近则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事业。齐国田氏是有虞氏的后裔,而“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效尧而宗舜”(《国语•鲁语上》),所以齐威王“高祖黄帝”,于史有据,并非妄攀高枝。齐威王宣布黄帝为其先祖,他延揽的稷下先生们纷纷跟进,推波助澜,于是在稷下学宫开辟了一个“百家言黄帝”的时代。

齐国的稷下学宫,设于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由齐威王的父亲创办,目的在于招致贤人,议论国事,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到齐威王时,初具规模,有“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刘向《新序•杂事二》);而到了齐宣王时,竟然达到了“数百千人”(《史记•田齐世家》)的规模。这些稷下先生、学士们来自各个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等等,其中,尤以道家黄老学派最为兴盛,在稷下学宫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黄老学派,顾名思义,是崇奉黄帝与老子的学派。他们在稷下学宫推崇黄帝最力,托黄帝而立说最成功,一家唱之,百家和之,造就了“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局面。如果说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大争鸣的重镇,那么,也可以说,稷下学宫也是“百家言黄帝”的大本营。


稷下学宫盛况图画


“百家言黄帝”的盛况,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托名黄帝的书目多达20多种、计450多篇中可见一斑。春秋战国以来,任何一位帝王、圣人,包括儒墨两家共同推崇的圣王尧、舜、文、武,以及至圣先师孔子,都不曾像黄帝这样赢得人们的青睐,聚焦时代的议题,成为人们寻祖、论道、论政、论兵、论医、论阴阳、论五行、论历谱、论术数、论方技、论神仙、论房中等十几个领域的核心人物。黄帝独步天下,难怪《庄子•天下》一言以蔽之:“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一直是人们崇尚敬仰的英雄,但黄帝仙逝之后,究竟葬于何处,却成为了后世不解之谜。目前,全国尚存的黄帝庙、陵也有多处,如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的黄帝陵,河北邢台清河县的黄帝坟,以及北京平谷山东庄的黄帝庙、陵。但究竟何处为真,众说不一。据专家推测,传说中的黄帝在现今留存下的史料中可能并非一人,他很可能是黄帝族代代酋长世袭的称号。但无论如何,黄帝为华夏民族始祖之一,统领华夏部落,以其创世之丰功伟绩而载入史册却是毫无疑问的。